“36岁,我在香港冻卵的第486天……有些真相,再不说就晚了”

Last update on 2025年10月23日


“明明体检单一切正常,但AMH值,就那么悄悄掉到了1.5以下……”

有没有姐妹和我一样?过了30岁,每次刷到朋友晒娃,心里就咯噔一下。不是不想生,是那个“对的人”好像总是在加班…职业上升期、还没定下来的伴侣、一笔不小的开销——每一个理由,都让我们把“生育计划”一推再推。
等到某天忽然回过神来,一查卵巢功能,医生轻飘飘一句“卵子库存不太够了哦”,瞬间后背发凉。


停!先别慌!—— 你不是一个人在做这道“超纲题”

老实说,我第一次听到“冻卵”两个字,整个人是懵的。
焦虑吗?焦虑到连着失眠好几晚。但你知道吗?光是2023年,香港单一家生殖中心就为超过4000名女性进行了冻卵咨询——这还只是冰山一角!

也就是说,就在我们犹豫、纠结、自我怀疑的时候,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姐妹,悄悄把“生育主动权”,攥回了自己手里。


| 干货支招:香港冻卵,这几件事没人敢轻易告诉你 |

① 政策比你想的更友好,但“年龄”才是那道隐形的门槛

香港法律允许任何成年女性(是的,单身也可以!)进行卵子冷冻,不管你结婚与否。冻起来的卵子最长能存10年。需要用时,只要符合香港的助孕法规,就能启动后续流程。

我客户里有个叫阿May的姑娘,34岁做咨询时还说不急,结果37岁生日一过冲进诊所:“我现在还来得及吗?”
一查,AMH只剩0.9…最后促排两次才存到9颗卵。她后来跟我说:“那几年我到底是忙什么了啊?!如果能回到34岁…”

——时间,真的从不等人。


② 不是所有机构都一样!重点盯“实验室”和“胚胎师”

很多姐妹只比价格,但我必须说:

卵子解冻后的存活率、受精成功率,七成看实验室水平!

香港有些机构用的还是第二代冷冻技术(慢速冷冻),但现在主流早就是玻璃化冷冻了——这种技术冻存的卵子,复苏存活率能拉到90%以上(技术差的可能只剩60%)。

你怎么判断?
直接问:“你们用的是什么冷冻方法?胚胎师有几年经验?每年处理多少案例?”
如果对方回避,快跑!


③ 数据会说话,但故事不会骗人

  • 35岁以下女性,平均取一次卵可以存12-15颗
  • 38岁以上,可能促排两次才拿到6-8颗
  • 40岁后…每取一颗都是艰难挑战。

我另一个客户小琪,32岁冻了16颗卵。今年37岁结婚想用了,复苏后成功受精5个胚胎,第一次移植就怀上了。
她当时跟我说:“Lina,那笔钱看似花得心疼,但现在回头看,是我人生中最值的一笔投资。”

——你不是在花钱,你是在买一份“未来的选择权”。


| 解答时间:我知道你肯定还在问这几件事 |

Q1:冻卵疼不疼?要请假多久?

促排针其实只有轻微胀痛,真没那么可怕!整个周期12-15天,建议预留3-5天假期(取卵前后),很多姐妹都是周末打针、周五取卵、周一上班。

Q2:选香港还是其他地方?

香港的优势是:法律透明、距离近、沟通方便,后续使用流程清晰。不像某些国家,政策一天一变。

Q3:复苏后用不上怎么办?

你可以选择捐赠、用于科研,或停止保存。机构会提前签协议,按你意愿处理。


| 费用参考表:清清楚楚比一比,心里有底才不慌 |

项目 香港私立生殖中心(约HKD) 香港公立医院(符合条件者) 境外部分地区(如泰国)
初期咨询及检查 8,000 - 12,000 部分补贴 约6,000 - 10,000
促排卵药物 15,000 - 30,000 需自费 10,000 - 25,000
取卵手术费 60,000 - 90,000 补贴后较低 40,000 - 70,000
卵子冷冻(首年) 10,000 - 15,000 含在流程内 8,000 - 12,000
每年保存费 5,000 - 8,000/年 2,000 - 4,000/年 3,000 - 6,000/年
总计初次冻卵投入 约10万 - 15万 较低但排队久 约7万 - 12万

注:公立通常只对医疗原因(如化疗前)开放,且排队时间长;私立服务灵活、时间自主。


| 最后说一句真心话 |

亲爱的,数据是冷的,但人生是热的。

你不是一定要冻卵,但你一定要知道:自己还有这个选项。

别等到某一天,只能摇摇头说“早知道…”

如果拿不准,先做个咨询、查个AMH——不过是一通电话的事。
需要的话,也可以加微信 spreadhc,和我聊聊你的情况。

人生很多事不能重来,但这一次,你至少可以选择“预留一张底牌”。

标签:
最新文章
首页 在线咨询 留言预约 导航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