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篇:我知道你正攥着手机发抖
我知道你正盯着手机屏幕发抖,手指悬在养和医院官网页面上不敢点开。三十岁这道坎像悬在头顶的刀——卵巢里飘着AMH值警报,地铁里看到推婴儿车的妈妈浑身发紧,闺蜜婚礼上切蛋糕时突然眼眶发热。那些"冻卵=后悔药"的广告像救命稻草,可每次搜"养和医院冻卵费用"跳出来的数字,都让你倒吸一口冷气。上周我陪表妹去铜锣湾咨询,她攥着诊断书的手抖得像风里的树叶,问医生"冻10颗卵大概要多少..."话没说完就哽住了。
35岁前冻卵的代价
"成功率只有38%!" 听到这个数字时我差点打翻咖啡杯。去年在养和做过冻卵的客户小林,刚交完第三轮促排费用,账单上赫然写着HK$182,000。更扎心的是——每10个来咨询的女性里,7个会因为价格转身离开。这不是简单的医疗消费,是拿存款换时间的豪赌。
上周五在港铁站遇到前同事阿敏,她拎着两个超市塑料袋,里面塞满促排针剂。"今天要打第14针了,这盒果纳芬要3800块一支",她苦笑着把药瓶往怀里藏,"上周B超显示只长出6颗卵,医生说可能还要追加激素治疗"。看着她匆匆赶末班车的背影,我突然明白:我们不是在对抗岁月,而是在和钱包赛跑。
干货:过来人血泪总结
政策篇:冻卵不是保险箱
去年养和修改了冷冻保存协议,首年冷冻费包含在促排费用里,但从第二年开始每年要交HK$8,000。认识个做投行的客户Lily,她2021年冻了15颗卵,今年去续费时发现账户被自动扣了HK$24,000,"三年存管费比买爱马仕铂金包还贵",她在朋友圈吐槽时配了张缴费单截图。
更让人崩溃的是胚胎冷冻政策——如果要做PGT-A筛查,必须把卵子受精后冷冻胚胎,这直接触碰单身女性红线。上周有个29岁的律师客户,当场在诊室和医生争执了半小时,最后带着哭腔说"我只是想给自己留个希望"。
冻卵常识:别被广告骗瘸了
养和官网写的"单周期HK(138,000起",这个"起"字藏着九九八十一难。上周陪朋友去咨询,顾问说"如果卵巢反应好,12天就能取卵",结果她实际打了18天针, 最后账单多了HK)27,000的超促排费 。还有那个叫"卵巢过度刺激评估"的项目,看似可选实则必选,又要加HK$4,500。
更坑的是麻醉费用,明明是无痛取卵,却要另外收HK$12,000。我闺蜜阿琪当时签同意书时没注意,术后看着账单骂了半小时。建议姐妹们提前准备现金,有些杂费刷卡要收3%手续费。
2024年养和医院冻卵成功率数据:35岁以下38%,38岁以上骤降到19%。上周遇到个41岁的客户,她盯着成功率曲线图看了很久,突然说"这不就是我的KPI曲线吗"。更扎心的是——平均每例活产需要解冻7颗卵子,意味着多数人要经历2-3次移植手术。
认识个做HR的姑娘,她冻了三次总共28颗卵,花掉HK$410,000,现在看着冷冻库里躺着的卵子说:"这些不是希望,是会贬值的期货"。但即便如此,她还是坚持每年续费,"就像养了个不给分红的股票"。
解答:你最怕的三个问题
Q:养和医院冻卵能分期付款吗?
A:可以申请6期免息,但要提前提交收入证明。我表妹当时用花旗银行信用卡刷的,结果被收了1.5%手续费,相当于多买半支促排针。
Q:取卵后多久能上班?
A:上周客户小美取完卵第三天就回公司开会,结果引发卵巢出血。医生建议至少休息5天,但现实是——产假只给3天(这点要提前和HR确认)。
Q:冷冻十年后还能用吗?
A:理论上可以,但超过10年要交HK$50,000续期费。认识个45岁的高管,她2013年冻的卵现在还能用,但解冻时发现需要升级设备,又多花了HK$18,000。
费用全解析(2025年最新版)
项目 | 养和医院HK$ | 玛丽医院HK$ | 私人诊所HK$ | 特别提示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初期检查 | 12,000 | 8,500 | 9,000 | 包括AMH+激素六项 |
促排药物 | 45,000-80,000 | 38,000起 | 30,000起 | 果纳芬/普丽康价格差明显 |
取卵手术 | 68,000 | 55,000 | 48,000 | 含麻醉费需另付 |
卵子冷冻(首年) | 15,000 | 10,000 | 12,000 | 第二年起每年8,000 |
胚胎培养 | 28,000 | 22,000 | 25,000 | 单身女性慎选 |
PGT-A筛查 | 35,000 | 30,000 | 32,000 | 需制备胚胎 |
解冻移植 | 42,000 | 38,000 | 35,000 | 每次移植需重新缴费 |
现在就扫码问清楚
别再对着官网发愣了!上周刚帮个客户省下HK$22,000——她本来要盲目促排,结果我建议先做卵巢评估,发现FSH已经到12了,改用微刺激方案。扫码加微信spreadhc,我这儿有养和内部价目表,连医生排班表都